课题研究背景包括工程背景、技术背景、生产背景、 实验背景、企业背景、行业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现实背景 与理论背景。为了避免对“研究背景”的理解出现歧义或过于宽泛,也有人将此部分定义为“问题的提出”, 意指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课题,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的依 据究竟是什么,包括实践依据、理论依据、政策依据等, 主要从现实与理论角度阐述课题的来源,强调对课题“来 龙去脉”的客观呈现。例如,有关快递包装物循环利用 研究的毕业论文,它一定是在倡导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。
研究背景关注的主要是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 题,即根据什么、受什么启发而开展这项研究,以“漏斗” 方式从上至下大概念引导、小方向切入而收敛聚焦,阐 述事实要具体客观和言简意赅,避免宽泛、冗余和凌乱 的背景材料罗列。一般可采用“现状概括 + 痛点呈现” 方式导出课题“出处”,要注意“现状概括”包括对现 实与理论的概括,但理论概括不等同于之后的“文献综 述”;“痛点呈现”主要对有需求但未满足的瓶颈问题 简要提及,以“痛苦指数”表示作者进行专题研究的必 要性和迫切性。
“课题研究背景”作为开题报告全篇的逻辑起点和 立足点,若作者未真正搞清楚课题“从哪里来”(研究 的出发点)或者含糊不清,后续 “要到哪里去”(研究的目标)以及“如何去”(方法与途径)也就失去了根基或基础不扎实而难以为继,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本部分须避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:①背景虚化、 滥竽充数;②有现状描述,无问题落脚;③呈现的问题过大不收敛或与主题不切合。